本网讯 高校即将陆续开学,贫困大学生的入学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8月25日晚,省教育厅召开情况通报会,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陈贤忠同志通报了我省资助贫困大学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从会上获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困难大学生的入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暨党建工作会议上,郭金龙书记深刻地分析了资助贫困学生的现状和责任问题,专门针对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作出重要指示。省长王金山要求各地各部门把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战略的大事实事切实抓紧抓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暨党建工作会议上,副省长田唯谦又进一步要求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追究领导责任。对落实不到位的高校,要削减其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如《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转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的紧急通知》等。同时,研究制定和出台了《安徽省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安徽省普通高校奖、贷学金管理及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兴皖育才”高等教育奖学金评定及资助暂行办法》、《安徽省“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细则》、《安徽省救助贫困残疾大学生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这些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了我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的开展。 与此同时,省有关部门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如,省政府设立的“安徽省兴皖育才高等教育奖学金”,每年资助安徽高校贫困新生100人;省财政厅、教育厅开展的“国家奖学金”工作,每年资助安徽高校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本专科生770人;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教育厅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每年资助我省考入省内外国家重点高校贫困新生80人;省残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开展的救助贫困残疾大学生工作,每年资助100多人;省教育厅实施的“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每年资助省内高校贫困新生40人。截止到目前,累计兴皖育才高教奖学金已资助873人,发放金额673.9万元;国家奖学金已资助2311人,发放金额1027万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资助240人,发放金额240万元;贫困残疾大学生259人,发放金额18.4万元;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已资助240人,发放金额134.1万元。这些专项奖助学金以及其他通过省教育厅牵线搭桥的各种社会助学活动,有效地缓解了我省贫困学生上大学的困难程度,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关爱。 据了解,目前,高校的资助项目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奖学金:是指在学校设立的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包括国家规定的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其他形式的帮困奖学金等。 ——勤工助学: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助研、助管岗位,帮助他们通过从事不同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获得一定的报酬。 ——困难补助:包括省安排的困难补助专款、各种生活补贴和学校的定期或不定期补助。 ——学费减免: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给予适当额度减收或免收学费。 我省各高校普遍按规定从学费收入中提取20%用于上述四项资助。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银行依据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向学生发放的助学贷款。后面我还要专门介绍我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这里就不展开了。 ——社会、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捐资设立旨在资助贫困生的教育基金。如“红太阳奖学金”、“丰乐奖学金”、“山崎奖学金”、“华润奖学金”、“新长城助学金”、“安徽电力教育基金”、“万博励志基金”、“孝廉奖”、“中建奖助学金”等。 据统计,2004年,全省高校通过“奖、贷、助、补、减(免)”和国家助学贷款等措施资助学生达244144人次,资助经费达14765万元。其中,为151508名学生发放奖学金近7255万元;为9228人发放助学贷款3689万元;为48710名学生发放困难补助1695万元;为27415名学生发放勤工助学金1422万元;为7283名学生减免学费704万元。我省还在年初预算中调整支出结构,安排农林师专业特困学生补助经费135万元,年终还追加省属高校本专科生伙食补助1100万元;今年以来又为18593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017万元,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被我省高校录取的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因家庭困难而终止学业。 陈贤忠同志着重介绍了我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情况。他指出,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省从2000年开始开展这项工作,特别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国家要求和部署,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财政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银监会安徽监管局和省农行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在全国较早实行了这项新机制,进展速度很快。今年上半年以来,我省98所高校(含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军校等)中,有65所高校为1859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助学贷款,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95%,发放金额达到9017万元。而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全省助学贷款发放金额为14364万元,仅比今年上半年以来发放的金额多5000多万元。不久前,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通报了全国助学贷款发放情况。全国有9个省贷款审批合同金额突破亿元,其中我省名列第五。这充分说明了助学贷款新机制的优越性和我省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 但是,我省各高校之间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也很不平衡。截至7月19日,我省已有7所高校发放贷款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超过8%,比如,安徽大学达到13.13%,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10.78%,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为9.43%。省教育厅将采取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切实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对于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学校,将扣减其秋季开学后的补录指标。秋季开学后,我们要在全省98所高校全面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⒍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总额为⒊53亿元的贷款,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陈贤忠同志还介绍了我省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有关情况。为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校,早在2000年,我省就提出“决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2004年,我省高校为3582名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几年来的实践过程中,我省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作为资助工作的必要措施,纳入资助体系。为做好今年新生入学工作,特别是为保证今年新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我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一方面要编写本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简介,连同《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和高考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到每一位新生手中,将学校的资助政策宣传到位;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绿色通道措施,在正确引导学生依法缴费上学的同时,对今年录取入学的贫困家庭新生,一律凭有关证明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奖、贷、助、补、减”等不同措施进行资助。 陈贤忠同志指出,我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城乡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家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对数和绝对数也随之增加。面对高校20%甚至更多的贫困学生,特别是一些特困学生的上学难问题,我们助学帮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在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使贫困家庭学生不失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乃至大学生个人要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奖、贷、勤、补、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助学体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各方力量办教育的优越性,它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今后,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仍将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切实保障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陈贤忠同志希望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尤其要关注和支持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营造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良好环境。我们将要求全省各高校高度重视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资助贫困生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要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完善措施和办法,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最后,陈贤忠同志寄语贫困大学生:珍惜考上大学的机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正视困难,自强不息,以出色的才华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